CPI公布后,国债期货高开高走

周二上午开盘时公布3月CPI同比涨0.7%,低于预期1.0%,PPI同比降2.5%,低于预期降2.3%。

今年以来通胀数据持续低于预期,反映出需求复苏的力度较弱,3月数据继续印证了这一情况,食品、能源和汽车降价促销是主要拖累。分项来看,服务业恢复情况好于消费,也和我们的感知比较一致,可能主要受益于国内出游复苏。

一边是人头攒动的街头、景点,热气腾腾地告知生活的回归,另一边是冰冷的经济数据,总好像对不上号,问题出在哪了呢。其实都没错,热气腾腾花几百、几千块钱就可以营造了,再多没有了。所以服务指数很好,有利于吸收就业,老百姓可以花时间逛和看,排队2小时,消费几百元,剩下的存银行,于是就有了一季度新增居民存款9.9万亿。拉动消费的引力,还得是房子、汽车、电器等这样的大宗消费。

通胀数据公布后,国债期货高开高走,利率下行。长期国债利率反映的主要是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当经济数据走弱时,大家预期未来利率会更久保持低位,国债利率就下行,债市上涨;反之当经济数据走强时,大家预期未来利率会上涨,国债利率就上升,债市下跌。

这也是股市和债市走势有时会表现出负相关的原因,经济好利好企业的业绩释放,利好股市,但债市会因为利率上升而下跌,反之经济差企业业绩会下滑,但债市却更可能上涨。

股债之间也并不总是保持着负相关,很多时候也会同涨同跌,因为影响两者波动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有的时候市场流动性紧张,就会造成股债双杀。从长期历史走势来看,两者呈现弱的负相关性。


参阅2022年11月8日发的文章《股债对冲策略的优势

2021年春节以来,A股市场开启了下跌之路,截至2022年10月底,上证指数下跌20.84%,深证成指下跌34.86%,沪深300指数下跌39.59%,创业板指数下跌33.65%。而2022年10月份,原来较为抗跌的国企地产、水电、煤炭、大银行、大基建等板块都出现了快速的补跌。这种现象说明,在一轮长期的下跌趋势中,靠结构优势是无法躲过股市整体熊市的,早跌晚跌都会跌,完全避免波动是不现实的。

投资者都希望借助于投资产品或理财工具,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但是,单一的投资品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以A股市场为例,过去十五年就发生了5次系统性下跌:2008年金融危机的暴跌,2011年至2012年熊市,2015年股灾大跌,2018年熊市,2022年的大跌。即使投资者手中持有的个股有比较强的基本面支撑,但在股市系统性下跌的风险面前,仍然是比较脆弱的。

股市系统性下跌的风险,一方面来自企业利润的波动,另一方面来自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也就是企业估值的波动。过去十五年,沪深300的PE倍在8倍到48倍之间波动,高低相差五倍。

完美躲过股市的暴跌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大类资产的配置去平衡股市的巨幅波动可能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金融市场的两大蓄水池:股票与债券,资金在两者资产间动态流转,相较于股票,债券具有低风险低波动等特点,具有典型的避险属性。

在预期未来经济前景向好、实行宽信用政策及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股票通常比债券更受投资者青睐,因而呈现“股强债弱”的特征。反之,如果投资者预期未来经济状况转差、流动性偏宽松、利率步入下行通道,那么债券通常比股票更有优势,从而表现出“债强股弱”的特点。

在传统资产配置理论里,常见股票和债券2∶8或4∶6配置。回顾2006年以来我国股市和债市的走势,我们发现“股债跷跷板”效应也并非始终稳定存在,股债走势同步的时期也并不罕见,比如,2011年的股债双杀,2014年的股债双牛。

“股债双杀”的时候,主要是由于流动性是股债的共同风险敞口。从历史看,“股债双杀”的起因,既有如通胀回升导致央行加息,带来的流动性偏紧和资金利率走高;也有如“去杠杆”等监管行为、突发事件冲击或者国际形势变化等因素推动,产生的资金价格上行和流动性压力。

对于投资策略而言,长期经济继续向上的概率较为确定,但由于疫情的反复扰动和全球市场收紧流动性的影响,流动性因素以及风险偏好的切换会加大短期市场的波动性。从沪深300指数走势图与股债对冲策略的收益对比图来看,股债对冲策略总体上能够平滑收益率曲线,是一种较优的资产配置选择。

风险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宁水资本投资人参考,且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